致力于動物營養保健產業化
當前位置:北京農博力爾 > 行業資訊 > 正文

良品介紹——“高原之舟”麥洼牦牛

來源:    時間:2019/03/14    訪問次數:
本文導讀:紅原地域遼闊,自然景觀獨特,資源豐富,素有高原金銀灘之稱。是紅原地處川、青、甘結合部,是川西北草原距內地中心城市最近的一個純牧業縣,具有發展民族經濟的良好的區位優勢。是天然草場、畜牧資源極為豐富。有天然草場1200萬畝,其中可利用優質草場面積達1120萬畝,養育著青藏高原獨有的麥洼牦牛、藏系綿羊40余萬頭(只),每年提供鮮奶2萬多噸,牛、羊肉6000余噸,皮革8萬多張。全縣已有七個產品獲得綠色產品稱號。 麥洼牦牛名字的由來 麥洼牦牛是我國青藏高原型牦牛的地方良種,主產于我省阿壩藏族自治州紅原縣瓦

  紅原地域遼闊,自然景觀獨特,資源豐富,素有高原“金銀灘”之稱。是紅原地處川、青、甘結合部,是川西北草原距內地中心城市最近的一個純牧業縣,具有發展民族經濟的良好的區位優勢。是天然草場、畜牧資源極為豐富。有天然草場1200萬畝,其中可利用優質草場面積達1120萬畝,養育著青藏高原獨有的麥洼牦牛、藏系綿羊40余萬頭(只),每年提供鮮奶2萬多噸,牛、羊肉6000余噸,皮革8萬多張。全縣已有七個產品獲得綠色產品稱號。
麥洼牦牛名字的由來
麥洼牦牛是我國青藏高原型牦牛的地方良種,主產于我省阿壩藏族自治州紅原縣瓦切、麥洼及若爾蓋縣包座一帶,因中心產區原屬麥洼部落,故名麥洼牦牛。

  生物學特征
麥洼牦牛背毛全黑為主。頭大小適中,額寬平,額毛叢生卷曲,絕大多數有角,角尖略向后、向內彎曲。頸較薄,鬐甲較低而單薄,背腰平直,腹大不下垂,尻部較窄略傾斜。四肢較短,蹄較小,蹄質堅實。成年公牛體高為126厘米左右,體重為410千克左右;母牛分別為106厘米左右和220千克左右。馱重100千克左右,日行可達30千米,可連續走7—10天。成年閹牛屠宰率高達55%,凈肉率可至43%。泌乳期一半為6個月,泌乳量365千克左右,乳脂率6%—7.5%,乳蛋白為4.91%左右,干物質可達17.9%。年剪毛一次,成年公牛平均剪毛量為1.4千克,母牛平均0.4千克。公牛肩毛長38厘米左右,股毛長47.5厘米左右,裙毛長37厘米左右,背毛長10.5厘米左右,尾毛長者超過60厘米,其顯著特征為全身長滿長長的牛毛,牛毛主要集中在體側、胸部、肩部、四肢上部和尾部,毛長墜地,腹部完全掩蓋于長毛中,猶如穿了幾件厚厚的“羽絨服”,顯得毛發臃腫,故名。成語“多如牛毛”指的就是牦牛。它是世界上僅存的三種未受污染的肉食動物之一。公牛初配年齡3—4歲,母牛3歲,三年兩胎。繁殖成活率為74%。
生產情況
2014年,紅原縣境內已擁有麥洼牦牛近40萬頭,年可出欄牦牛4.6萬頭以上,年產牦牛肉6000余噸,鮮奶2.4萬噸,牛毛160余噸,產值近3億元,已成為當地牧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
產品榮譽
1993年、1995年,“麥洼牦牛高寒草地暖季育肥技術開發示范”、“麥洼牦牛與牧草新技術推廣”先后榮獲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類三等獎。
2002年—2005年,“麥洼牦牛適時出欄技術研究”獲省科技廳進步獎。
2009年,麥洼牦牛肉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審定為AA級綠色食品。
2011年—2014年,麥洼牦牛肉連續通過“有機產品認證”。
2015年08月10日,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“麥洼牦牛”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。
二、產地條件
海拔3000米以上,高山草甸植被。以境內長江水系的大渡河上游梭磨河支系、黃河水系的白河支系的溪流為水源。
三、飼養管理
1.牧場環境:天然草場。
2.飼料條件:天然草地生長的飼草為主,補飼適量多汁飼料和精飼料。
3.飼養方式:放牧飼養。
4.飼養管理要點:
(1)犢牛放牧管理:春季產犢要防凍;六月齡斷奶并與母牛分群飼養;斷奶后補喂干青料、青貯料、多汁飼料和精飼料。
(2)冷季補飼:補飼青干料、青貯料、多汁飼料和精飼料。
(3)暖季育肥:天然草地放牧育肥,補飼食鹽和其它礦物質營養。
5.出欄:3.5至5.5歲(現在有條件的養殖戶,用階段性、精細化飼養方法,出欄時間可提前至2周歲以前),體重200千克至240千克。
6.環境、安全要求:飼養環境,疫情疫病的防治與控制必須執行國家相關規定,不得污染環境。
由于牦牛的生存空間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,區域生態環境的嚴酷性使它們從骨子里具有傲霜抗雪的能力,所以,由牦牛制作的肉食品,富含熱能和蛋白質,是目前最富營養的生態食品。
沒有去過藏區的人是從吃牦牛肉開始認識牦牛的。別的不說,牦牛的味道和營養讓人不能不服:好東西就是好東西。除了美不勝收的口感,冬天吃一片牦牛肉,身上猶如披了一件羽絨服,體內能變成“冬天里的一把火”。當年紅軍長征,爬過雪山之后饑寒交迫,正是牦牛肉讓他們恢復元氣,支持他們走過草地。所以牦牛肉不僅養育了藏民族,也拯救了一支拯救中國的軍隊。牦牛肉功勛卓著。
牦牛從來不與人爭食,人類活動的空間和需要的自然資源,牦牛從來給予充分尊重,絲毫不予觸碰。它們總是棲息在高高的半坡,有時到6000多米的高處憩息,見人就躲,不具備任何攻擊性。以它們1000公斤的體重,假如脾氣暴虐一點,它可以一頭頂翻三只老虎。但牦牛十分怯生,從不接近陌生的事物。所以,它們常;具x擇在山嶺或山間盆地的四周活動。由于體毛厚密,它們從來不懼嚴寒,但怕熱。它們對食物沒什么要求,但在高寒荒漠與高寒荒漠草原中,它們以出人意料的生存能力,啃吃粗硬的牧草(如苔草類),若食物被雪覆蓋,它們能憑借嗅覺找到,并用前蹄扒出。牦牛喜歡集群生活,極具“團隊精神”;但似乎不太注重“尊老愛幼”,老態龍鐘的牦牛往往孤獨地離群索居,或者是“同病相憐”的幾頭老牦牛遠離牛群單獨結群活動。